“繁榮已經耗盡了它的力量,但是為了避免大蕭條,它的生命周期被人為地延長了。我希望金融巨頭索羅斯的這句名言不會成為預言。
近期,國內宏觀數據顯示,國內生產總值正在企穩,被視為經濟活力風向標的采購管理指數(PMI)終于回到50%以上的“榮枯線”,經濟增速逐月加快回升,持續的繁榮似乎是暢通無阻的。
不過,另一組數據卻陰云密布,彭博社指出,過去兩年,中國上市公司應收賬款總額增長23%,達到5900億美元,一家典型的中國公司收回銷售金額(會計期間)大約需要83天,幾乎是它的兩倍新興市場的同行。
佐證來自優質上市公司。截至上月末,滬深兩市已有700多家上市公司發布2015年業績報告,600多家公司的應收賬款總額已超過5600億元。而且,3年以上的“高賬齡”應收賬款占比超過30%。
大企業主也是如此,各類中小企業更是如此,他們只會面臨更嚴重的應收賬款問題。這樣一來,作為一個經濟細胞,企業端的資金周轉效率低,融資不暢,鏈條影響員工的收入、生產再投資和銷售能力,市場生存越來越困難,各種違約和破產事件不斷增加經測算,整體經濟自然遭受重創,未來前景黯淡。
毫無疑問,為了避免大蕭條,老軍醫們與之無關(貨幣和財政政策“家庭桶”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的頑疾)。決策者和市場各方必須迅速找到新的“解藥”,激活存放的應收賬款,縮短賬期,化解危機。
在商業上,市場是戰場,金錢是彈藥,營業額是爆炸。只有更多的“彈藥”和更高的“爆破”,商業運作效率才能提高到最高水平。中國7000多萬中小企業主對此有著更深刻的認識,比如河南省的鄭連成。
5年前,鄭連成開始為h品牌電器提供小部件,員工數百人,租用廠房,設備寥寥無幾。年出貨約400萬元,規模較小。然而,品牌方近90天的賬期和收款的拖沓,讓他真的“逮到了雞”。畢竟,他控制的營運資金只有100萬元,每年的資金周轉率只有4倍。
也就是說,如果鄭連成一次出貨100萬元,其毛利是15萬元,年利潤只有60萬元。即使資本周轉率每年能增加兩次,也意味著利潤增長30萬元和50%,對資本積累和經營擴張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翻轉意味著“爆破”。
但在鄭連成面前,現實情況是,傳統銀行只看硬資產、強抵押的“囂張氣焰”,看人抵擋的冷氣,這確實讓他臉上資本圈,而H品牌的賬期只能縮短幾天。因此,鄭連成只能接受“斷斷續續自滿,不斷求生”的結果。
事實上,H brand什么也沒做。僅去年一年,就從自有資金和貸款中拿出近3億元,為中小供應商、批發商和零售商提供資金支持,變相縮短應收賬款的賬期。原因很簡單。鄭連成一年四次出貨,H品牌生產成品電器。售后,他可以獲利20萬元。而且他一年6次出貨,H品牌能盈利30萬元。同理,供應鏈上下游業務越好,H品牌的業務越好,整體生態也越旺盛。
不幸的是,面對數以萬計的上下游企業,H品牌幾億的資金仍然是杯水車薪。資金成本(包括機會成本和貸款成本)極高,更難以讓鄭連成這樣的“神經末梢”受益。即使h去銀行尋求供應鏈融資,加速應收賬款的流動,他能得到的支持也是極其有限的。畢竟,該行僅限于“只看企業,不看資產”的傳統標準,“小額貸款=小收入,高成本”的管理利潤率。
是的,應收賬款系統一直處于病態狀態,很難用傳統的方式恢復。它需要解毒劑來消除根本原因,尤其是互聯網+。
如果說金融業是“各行各業之王”,用資本流動的水滋潤各行各業,讓它們茁壯成長,那么互聯網就是“轉基因”。它嵌入了企業發展的邏輯,重構了企業主體的成長模式,不僅改變了各行各業,而且改變了金融,解決了傳統企業的頑疾。
我們要知道,互聯網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意義”時代。它有能力成為聯結商業利益、協調各方不同需求的“齒輪”。比如,最近鄭連成通過h品牌聯系了一家名為“群星金融”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并從銀行獲得了貸款信用。
因為群興結合H品牌,獲取鄭連成等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電子商務憑證,對其多年的業務運營數據進行集中梳理;同時,借助互聯網,實時“透析”所有連鎖企業的運營數據,財務狀況、合同執行情況及其他信息。在此基礎上,群興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實現了“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全鏈條,最終形成標準化、實時化的數據。最后,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建立風險控制模型,將各企業的信用狀況轉化為財務層面的標準語言,使連鎖企業能夠贏得金融機構的信用支持,從而使H品牌的供應鏈金融得到充分的傳播,使H品牌的供應鏈金融得到充分的發展鄭連成人的實際會計期間大大縮短,銀行的貸款審核成本從幾千元降低到幾百元,貸款審核時間從幾個月縮短到一天,更何況在信息不透明的時代,他們只能“看企業能力”,而不能“看資產水平”,獲得供給側改革的授權。
以鄭連成為例,現在,他的實際賬期縮短了一半,資本周轉率提高到每年8倍,營業利潤預計增加到120萬元以上,年循環貸款4倍,利息支付在20萬元左右,年毛利潤可達100萬元以上(以前60萬元)。同時,H品牌的生產周期超過4倍,年利潤可從20萬元增加到40萬元。此外,貸款人所在銀行還獲得利息收入20萬元,可見群興“聯姻”下,應收賬款系統各方都獲得了較大的利益,經營效率進一步提高。每個人都找到了一個新的結合在一起的“甜蜜點”。然后,正如馬基雅維利所說,“一件事讓每個人都受益,這件事會成功并持續下去?!?。
如果更多的供應鏈核心企業、連鎖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入群星這樣的體系,微觀經濟細胞就會更加活躍,積累越來越多,積累越來越多,這樣宏觀經濟自然可以走出泥潭,跨越滄桑,避免命運關于“大小調”。
如今,互聯網的“高能光環”金融(fin-Tech)正加速為微觀經濟“補血”,恢復活力。銀行和其他機構的供給側改革有賴于此。供應鏈核心企業的發展有賴于此,供應鏈中小企業的生存也有賴于此。毫不夸張地說,只有激活已存應收賬款,縮短商業賬期,才能使“宏觀經濟之根”更加牢固,才能體會到“狂野獵手”中的印度諺語“風再猛,樹再深也吹不倒”。
這是中國經濟復蘇的真正解藥,不是嗎?